扬州城市论坛 百科 想学习摄影如何入门(摄影误区有几个)

想学习摄影如何入门(摄影误区有几个)

摄影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镜头对比度越高,分辨率越高。有些摄影师,在用某个镜头拍摄时,会发现拍摄出来的图像对比度很高(一般称为硬),或者看起来很亮,于是脱口而出某个镜头的分辨率是一流的。一旦看一张对比度弱的照片(也就是常说的软的时候),声轨镜头的图像分辨率就差了。这种说法似乎有点武断。其实分辨率和对比度是两回事,不应该一概而论。当然也有一些相关的地方。分辨率其实是通过一些标准测试得到的数据,是用一个镜头在不同光圈下拍摄的黑白折线图。然而,最标准的数据应该由机器读取。但有些杂志或实验使用胶片成像进行人眼判断,看似带来了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胶片的处理工艺或人眼的限制,但一般可以接受,因为至少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光圈或焦距)可以发现相同的镜头,一般来说,在相同的范围内可以分析的线条越多,分辨率就越好,也就是更锐利的镜头。虽然对比度不代表分辨率,也不是没有关系,但不能说高对比度导致高分辨率。其实对比度指的是镜头表现暗度的能力。一幅图像必须有明暗两种对比。高对比度是指明暗分离明显,但中间可能没有太多的层次感。对比度低是指明暗区别不明显或不够清晰,但层次多,可能会让人感觉平淡。对于彩色或黑白图像,对比度的定义是一样的。一般人都会误解高对比度好。没错,高对比度确实是色调明亮、轻盈,但是没有丰富的层次,刚才的高分辨率就失去了意义,会阻碍整体的细致表现。但是对比度是一个主观的东西,可能没有一个标准,但是更全面的镜头会更受欢迎。况且现在的片子都有很好的对比度和层次,也有不同的选择,比如为人像拍摄而设计的,为还原准确色彩而设计的,摄影师不必过于盲目追求。

误解2:添加1B天空镜比紫外线过滤器更好。每当你买新镜头的时候,你都会考虑买一个滤镜来保护镜头。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1B天光和紫外线。前者比后者贵。有人说UV只是一块玻璃,而1B肖像会更漂亮或者色彩会更准确,所以你会更喜欢1B,但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合适。1B天光滤镜官方称为彩色滤镜,是标准化的色彩校正滤镜之一。可以分离360nm以下的光波(属于蓝光到紫外光),同时可以轻微吸收550nm左右的光波(即绿光)。一般来说,它是用来减少山区或海边拍摄时的泛蓝现象和树叶的绿色反射,在绿草地拍摄人像可能会有用。然而,当在阳光直射下拍摄时,这个1B滤镜完全没有用,换句话说,它只是一块玻璃。UV滤镜是用来阻隔不可见的紫外线,所以对颜色没有影响(一般UV的颜色是无法在彩膜上显示出来的)。不过按照厂方的建议,它最大的作用是改善无限远拍摄的模糊情况,不过说实话,天气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如果空气中灰尘颗粒多或者湿度大,能加多少片UV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下,不加任何滤镜不是最好的吗?是的,光学上绝对好,因为加一块玻璃可能会弄巧成拙,但肉眼可能察觉不到。仔细衡量了一下,买一块玻璃保护前置镜头,似乎比一点光学损耗更重要。但1B仍然是紫外线,所以做你喜欢的。不过花钱买个多层镀膜的UV就够了,既能保护镜头,又能减少光学损耗。这是值得的。

误区三:专业片比业余片好看。有些摄影师经常会有一种错觉,认为专业片的画质肯定比业余片好。但他们往往发现事实并没有那么明显,于是都怪自己的相机、镜头、曝光表等。因为不够好,甚至是他们自己。这似乎有点可怜。专业电影比业余电影好,但不代表业余电影就一定差。其实我只是想说明,专业胶片是为专业摄影师设计的。要用好它,方法很简单。只要学会如何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你需要的不一定是专业设备,而是技巧,尤其是处理影片的技巧。你不妨试着买一些专业幻灯片来试用。你会发现展示的地方会有一个冰箱,然后注意贴膜上的说明。除了保质期,还有一个推荐的保存温度,一般在12、3度左右。专业片足够新鲜。如果能在建议的环境下保存,影片会得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你随意处理膜,你会去第一家店和第二家店洗澡。我相信每次都不会有不同的色彩表现。当然,处理片子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曝光系数,互易率等。或参考说明书中的说明。业余电影就不一样了,除了过期日期没有其他说明。一般都是保存期长且稳定,耐受性高,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似乎更靠谱。

误区4:闪光摄影必须使用X同步快门。很多中外摄影书籍也都提到了X同步快门,甚至是“最快的闪光同步快门”这个名词。但是很多初学摄影的朋友都误解了某个快门在闪灯的时候一定要用力。其实所谓的闪光同步快门或者最快的闪光同步快门一般是指可以用于闪光拍摄的快门。最快是指那个快门速度以上的快门在闪光时不能同步,否则拍不出清晰的全片图像。这个问题存在于快门在镜后的相机,每个相机都有自己的设计,所以最高同步快门也不全一样。使用闪光灯时,只要在最高同步快门下设置任意位置,都可以拍出具有闪光效果的照片,但快门越慢,聚光灯的曝光时间就会越长。比如在室内拍摄时,如果用最高同步快门闪光灯拍摄,背景可能会曝光不足,使得被摄主体前景白亮,而后面的场景却暗沉;如果用慢速快门拍摄(即使是所谓的慢速同步或夜间人像模式等。)同步,可以得到更有场景氛围的照片。此外,当使用较慢的快门时,你甚至可以选择正面或后帘的同步闪光。可以在快门一打开就调节闪光灯,在快门关闭前闪光,可以营造特殊的拍摄效果。

误区五:微距镜头是专门为极近距离拍摄设计的,但有人说正常拍摄时会出现画质下降或者迷信只能用于重拍或微距拍摄。事实上,根据一些光学测试,微距镜头的分辨率在大多数光圈下都有出色的表现,无论是1:1拍摄还是1:2和1:50拍摄。但在1:49或1:50测试时,分辨率远高于其他同焦距的非微距镜头。不过微距镜头最大的问题是对焦设计是专门为近距离设计的。因此,在几十厘米到无限远的距离内,旋转聚焦环可能只需要不到45o,这可能会大大降低精度。不过现在的AF镜头已经很精准了,或许可以弥补这个问题。所以用微距镜头拍正常距离的场景,即使是人像也没问题。f/2.5或者f/2.8光圈可能都没有充分利用,因为四角漏光是必然的。不过可以通过关闭第一个光圈来解决。相反,拍摄微距时,细光圈容易造成衍射,所以f/8到f/11比较合适。不过有些微距镜头的用户会知道,微距镜头分辨率很高,拍出来的照片看起来有点硬邦邦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适合自己兴趣的选择有很多。

误区六:入射曝光表比反射式更准确的说法不够全面。客观来说,两者其实都同样准确。但对于只使用单一计量方式的人来说,其中一种更可靠也无可厚非,因为两者都有各自的操作方法和计量方式。不过反射式曝光表比入射式稍微麻烦一点,因为经常要考虑18%灰度的限制。入射光可以直接测量主体上的光度,直接获得光圈值。而内置的相机都是反射式曝光表,优点在于足够方便,因为不需要每次都在主体前面测量,多为TTL(through the lens),直接计入镜头损耗、滤镜等曝光因素,减少了误差,比入射式更简单可靠。但是,拍摄对象和背景的颜色(如黑色或白色)会造成测量误差。唯一的办法就是补偿曝光。只要多练习,获得正确的曝光也不是那么难。入射型本身比反射型有优势,但是用起来比较麻烦。如果你不介意带一个额外的曝光表,那没问题,但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相机前面的滤镜。还有比如NikonF5有一个3D RGB反射式曝光表,也就是说反射式测光还有跳出柜子的空间。只要解决了18%的灰限,其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

误区七:密封防潮最可靠。每到雨季,摄影爱好者最难过,因为他们心爱的器材随时因潮湿而报销。有些人疯狂购买各种防潮产品,比如除湿机,除湿机。一旦下雨,我宁愿藏起相机镜头,成为一个湿度过敏的人。这样我可能一个夏天都拍不了一管片子,很难过。老实说,香港这里的气候很罕见,尤其是雨季,相对湿度低于60%。但是,关闭所有设备可能无法完全防潮。很多人都会有经验,旧镜片放在密封的盒子里会莫名其妙的引起发霉。其实要防止镜片发霉,不是潮湿而是细菌。要阻止镜片发霉,首先要知道为什么会发霉。潮湿和黑暗是霉菌的最爱。但是细菌散在空气中,防不胜防。如果密封防潮箱内有霉菌,如果加入防潮珠(一般是硅胶),会有一定的除湿效果(但不是永久的。饱和时会失去效力)。市面上有些防潮装置可以把水吸进盒子里,虽然吸水效果很好很明显。所以很多人宁愿有空就把镜头拿出来玩或者用。见光可以大大降低发霉的几率。一般在开空调的房间,只要空气流通,湿度低,镜片发霉的几率就很低。如果真的要长期隐藏设备,最好在低湿度环境下放入适量的防潮材料,放在密封的盒子里。记得清洁镜头,以防止细菌滋生。据说有些电子防潮设备也有一定的功能,但是很贵。

误解8:经常擦拭你的镜片。市面上有很多清洗镜片的仪器甚至药水。镜片应该经常擦拭吗?一般摄影师天生就爱自己的器材。当他们看到镜子上有一点灰尘时,他们会感到害怕,并急于购买一些东西来清洁镜头。有的人会用扫气泵把尘粒扫走或者吹走,甚至用镜头纸和药水擦拭,但这样做不太好。除非镜面上的污渍,比如指模,很难清洗干净,否则不要贸然用东西擦拭镜片表面,因为这样可能会划伤镜面,部分镀膜可能会脱落。不过现在涂膜还是挺稳定的,不过这样还是太危险了。建议为镜头安装UV或IB天窗滤镜进行保护。即使弄脏了,也可以随意擦拭,甚至更换新的。然而,它比彩色镜头的镜头多得多。如果真的有必要,购买镜头纸或镜头清洁剂时一定要慎重,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因为这样会损伤镜头。使用时不要将清洁剂滴在镜面上,否则如果清洁剂流入镜片或镜片边缘,会损坏镜片。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尽量避免涂抹两端的镜面。如果沾了灰尘,要用气泵轻轻吹走。如果沾上了指模或者油渍,可以用高密度的布或者擦亮的皮革擦拭。如果内部有霉菌或水汽凝结(如进出空调处),最好送回原维修中心处理。

误区9: 50mm焦距等于人眼。人们常说50mm焦距是标准镜,类似于人眼的视觉效果。人们常说,用50mm拍摄的图像最真实,最逼真。但是,如果你从观看者的角度仔细观察,与肉眼相比,你可能看到的图像大小并不相同,你会发现50mm镜头下的图像会比大脑接收到的图像更宽。视角方面,50mm镜头只有46o,但是人眼可以接近120o,但是为什么人眼看不到50mm镜头那么宽呢?其实问题出在图像的平面大小,以及人眼中镜片和晶体的区别。人眼对光敏感的地方在视网膜上,感光细胞聚集的地方只有一个点,即黄斑。感觉颜色的视锥细胞比感觉黑白视觉的视杆细胞更少也更集中。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在看东西(比如一本书)的时候,你只能看到中心的部分,而圈外面的其他字不一定能看清楚,但是片子就不一样了。只要把镜头角度盖住,被摄物放平,整个平面就会很清晰,因为胶片表面(24X35mm)有相等的感光药物。另一方面,用50mm拍摄的图像在比例上与实物没有区别。只要把图像放大到实物原来的大小,放在眼前,其实和你在实物面前看是一样的。但这不仅可以用50毫米的镜头,还可以用80毫米、100毫米和180毫米的镜头。50mm到底在哪里?也许更接近人眼从观看者身上看到的东西,但这取决于主体的距离。请记住:人眼看到的是1:1的实物大小,但它对观看者有缩小的效果。此外,50毫米镜头的焦点或清晰平面分布与人眼不同。所以说50mm镜头接近人眼可能看起来有点像,但是说50mm镜头变形不严重,可视范围适中还是可以的。

误区10:镜头的焦距会影响视角。有些摄影师经常说某个20mm镜头有透视感,某个300mm镜头有压迫感,说这些都是因为不同的焦距有不同的透视。其实透视和焦距无关,透视指的是光的收缩效应。比如用广角镜头从地面拍摄整个建筑时,建筑两侧的线条会向上收缩,而不是平行。一般来说,影响透视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距离不变。如果你和被摄体保持相同的位置、相同的角度,但用不同的焦距拍摄同一被摄体,拍出来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视野,被摄体也会有不同的放大倍数,焦距越长的放大倍数越大;但是,视角一点都没变。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把不同焦距拍摄的几张照片放大或缩小到相同的放大倍数,那么主体与背景的比例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说,透视也是相似的。改变相机与被摄体视角的距离与镜头的焦距无关,但如果在被摄体与相机的不同距离拍摄同一个镜头、同一个焦距,就会出现不同的透视效果。或者,当有多个不同焦距的相机拍摄同一被摄体时,为了拍摄相同大小的被摄体,会改变拍摄距离。这样一来,20mm的相机会拍摄更多的背景,而100mm的相机会产生接近人类视觉的效果,而200mm的相机可能会拍摄出背景被压缩或接近主体的照片。从相机角度影响透视的另一个因素是取景时的相机角度。如果用广角镜头从低角度拍摄站立的人像,会显得上半身短下半身长,而从高角度拍摄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你朝着被摄体水平拍摄,这种透视变形就不会出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zcslt.com/n/a9535.html

想学习摄影如何入门(摄影误区有几个)

扬州城市论坛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想学习摄影如何入门(摄影误区有几个)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想学习摄影如何入门(摄影误区有几个)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