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趋势,乡镇留下的人越来越少;另一面,在乡村振兴等政策导向下,乡镇正逐步探索特色产业,并推动基建发展……
大年三十上午,我带女儿去沈冲街上(原沈冲乡街道)买红灯笼,路过以前的沈冲中学——大约十年前,由于撤乡并镇,学校整体搬迁到太慈镇(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下辖乡镇),这里便渐渐走向萧条。留下一大片场地,野草丛生,令人唏嘘。
经与周边村民打听了解,原沈冲中学场地一分为二:一半建设了一所新幼儿园(供沈冲街上及周边村民子女就读用);另一半新设了一个道路修建项目中心(主要是本地人承包道路施工项目)。
我往学校走了一圈,既感慨又欣慰。感慨系曾经的教学楼破败荒凉,这里满载了多少沈冲人的青春与记忆;欣慰在于,新设施工项目意味着学校、家乡有了新的发展可能,修路筑基是实现发展的必要前提。
沈冲中学的变化状况,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个太慈镇乃至望江县的发展缩影:一方面,由于城镇化趋势,乡镇留下的人越来越少。一名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的一组生源数据侧面佐证了这一事实。“十几年前,沈冲中学最高峰时,学生有1400多人,当时沈冲乡只有不到3万总人口;现在太慈镇共有接近8万人,但太慈中学只有学生1100多人。”人的流出,是落寞的一大根源。缺人,产业就难发展;缺少足够规模和高价值的产业,也就很难留住真正优质的人才群体。人和产业,在乡镇形成了双向痛点。
另一面,在乡村振兴等政策导向下,太慈镇正逐步探索特色产业,并推动基建发展——2021年以来,太慈提出“蔬菜小镇”、“眼镜小镇”的发展理念,引入一批蔬菜种植企业、眼镜制造企业,带动了本地人员就业,推升了地方财政和集体经济收入。与此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实现更迭——村村通马路、屋屋(屋场,望江方言,指自然村)安路灯、户户装宽带,汽车更是进入寻常百姓家。春节期间乡村堵车成为一道新的时代风景。
1
本地人,出村庄记
春节期间,农村一改平日的冷清,异常热闹。大量从全国各地务工的人们纷纷返乡。一位老奶奶感叹道,“过年好,大家都回来了,闹热得很。平常一条街上都看不到什么人,是真冷清。”
然而,返乡过年只是短暂回流。对于当前的太慈镇而言,“出走”才是事实上的主旋律。
一名村委会干部说,“我们这里跟江浙等发达地区相比,就人才而言,呈现出‘两极’分化,那边是人才都往里进;我们就不说进人才,想留住都很难。”
到县城去念书,学生以“考出去”为奋斗目标
人口流出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为了孩子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对绝大多数本地学生而言,读书、考出去,仍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如今,教育在农村越来越被重视。人们越来越认同一个理念,就是只有读书才有可能改变命运。“以前靠闯一闯,胆大一点还能找到机会,但现在没知识不行”、“至少要考个本科”、“还要读个研”等等,这些都是很多农村家庭家长的看法、心愿和期待。
今天的农村信息并不闭塞,外出打工+互联网的普及(如抖音等),让农村人同样见多识广,并生发一种谁也不想落后于谁的社会心理:他家有,我家也要努力有;你家去了县城,我家也要来县城;谁家孩子考了985/211,我家也要努力去争取。
这种社会心态不限于教育,但就教育来说,现在农村里但凡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要去县城或城市,让小孩到城里读书——一方面,大家相信县城/城里的教育条件更好;另一方面在农村还有一种隐形的价值判断——进城,是一种混得好的社会标志,也是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与之相对应,乡村小学渐渐显出没落疲态。我所在的村庄小学,2年前该校校长对我说,学生一共100出头。这次春节我得到的一组生源数据是:小学生51人(含1-4年级,5年级以上在镇上的小学读),幼儿园学生30人,合计81人。也就是说,2年时间乡村小学又少了近20名学生。这在我的屋场也能得到一些佐证,这两年,我的几位发小相继在望江县城买了房,原先在乡村小学读书的子女,纷纷转到了县城各学校。
上述村委工作人员告诉我说,“我们这边学生还算是较多的,其他好几个村,小学都关停了,包括清平小学、九龙小学、桃岭小学等。”
“目前乡村小学的一大难点就是师资力量有限,老师流动性大。”一名乡镇工作人员表示,“老师基本都是师范毕业的,很年轻,但很少有能留下的,都想往上考。”上述小学校长也表示,“乡村老师薪资太低,尤其是些年轻的女吖,喜欢买点吃的喝的、化妆品等,也就没剩几个钱了。”
进城挣钱的信仰,“终究要做一个有根的漂泊者”
进城挣钱,是目前农村人的一大生活追求和信仰。尽管近几年,望江、太慈由于童装电商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少数年轻人回来开淘宝店、搞拼多多,但仍抵挡不了进城的整体态势。
“现在太慈、望江这边,人们天然就有个想法,就是要出去,特别是年轻人。”一名负责太慈招商引资工作的相关人士表示,“实际上,现在本地一些公司,像望江的申洲厂(服装公司),开出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条件也很不错。对员工子女会安排对应的县城学校读书,对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夫妻双职工,还会提供住房(仅供使用,据了解部分人确实得以享有,且用于出租,能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
一名在申洲工作的年轻妈妈告诉我说,她每个月大概能挣四五千,多的人能挣六七千,过年发了一个月的奖金。但对于公司提供的住房,她表示条件很一般,环境不好。至少对她没有什么吸引力。“我在家主要也是因为要带孩子上学,不然我肯定也会出去。”
跟她想法、情况类似的人在太慈有很多。我村一名80后的婶子,在望江县城带两个孩子,同时在一家家具店卖家具,一个月平摊下来能挣3000多元。她对我说,现在正在学英语。等孩子上了大学之后,计划去上海到老外家做钟点工,“赚得多一点。”
“走出去”,仍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或者说是这几代中国农村人的宿命——这其中既有主动为之,也有不得不为之的无奈。
“没有人不希望留在家里,跟老婆、孩子待在一起。”一名常年在上海、深圳等地务工的同乡如此表示,“但太慈乃至望江,没有什么产业或企业能赚足够多的钱。要养家糊口,我们还是得出去!”
另一名70后同乡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他现在在杭州一家公司做到中层管理,一年能挣40万左右。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常年一家人分离,春节也仅能短暂相聚。“我考虑过回来,但家里的确挣不到钱,甚至连现在一半都挣不到。我终究要做一个有根的漂泊者。”
农村养老承压,养老院是发展方向?
小孩进城(含县城)读书,大人进城挣钱,农村急速老龄化、空巢化。
春节期间,农村老人体会到难得的热闹和内心的满足。她们装着一身套褂,在厨房忙前忙后,就是为回来的子孙儿女们准备美味佳肴。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她们的春节,大概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
农村老龄化越来越明显。上述村委工作人员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我所在的村60岁以上人口有980多人,占总人口近20%。这一数字略高于全国水平。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
养老,是农村的一大问题。近几年太慈镇建立了一所公立养老院,但据了解,目前只收五保特困对象,其他对象的需求还不能满足。另外,望江县城其他方面也成立了几家民营养老机构,收费标准最低每月1800元左右,最高每月4500元左右,或许这是将来养老的发展方向。
2
乡村振兴,能否筑巢引凤?
和本地人口逐步迁出并行的,是乡村振兴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2017年10月,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2021年2月,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自此,乡村振兴开始在中国大地恢弘开展。
太慈镇无出其外,从2021年开始,太慈相继提出打造“蔬菜小镇”、“眼镜小镇”发展概念,集中力量并结合本地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乡镇基建风生水起,马路、街灯、网络宽带、乡村大舞台等纷纷铺设、搭建,让农村“旧貌换新颜”。
农村“硬件”美起来了,乡村小路堵出新风景
这几年春节回家,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前几年,我隔壁家的叔叔都是忙着给各村、各屋场的人装宽带,去年开始更多的是维修宽带——从“安装”到“维护”,是网络通信下沉普及的鲜明反应。
路灯也是“美丽乡村”的另一个标志。现在几乎每个屋场,甚至每家每户门前都矗立了一个路灯,白天储蓄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晚间射出柔和的白光,将夜晚的乡村照亮——街灯的出现,让乡村的夜晚不再黑暗、寂静,消减了几分清冷之感。
道路和墙面广告则更是宣告了一个新的汽车时代的到来。农村的道路在几年之前从石子路变为了柏油马路,最初大多都是单车道。随着汽车越来越多,每当会车就成了一个麻烦事。近一两年,很多道路又进一步拓宽,在田坝的路基上再铺设50-100cm的柏油路,尽管现在会车仍需要小心翼翼,但终究能彼此开过去。
和道路加宽齐头并进的,是墙面广告的变化——事实上,农村墙面广告几乎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历程。几年前,各村各地处处可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口号,现在则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或提示安全开车的标语,如“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在一些省市中心村,甚至还有健身、休闲场所,以及乡村图书馆。
发展特色产业,筑巢引凤,招商引资
乡村振兴,包括人才、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非常核心的一环。
作为中部地区大省,安徽各县市产业经济,仍以农业、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加工业和轻纺工业为主体。如前所述,目前整个望江县尽管有电商童装城等新经济业态在发力之中,但仍缺少大中型相关企业。望江的纳税大户还是以申洲公司为主体的轻纺工业。下辖的乡镇、农村更是缺少足够规模的企业。
一名太慈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深刻认识到‘无商不富,无工不强’的道理,太慈的一大短板是目前缺少工业集中区,但太慈也有着鲜明的优势——茶米油菜虾,是太慈的特色优质产物;背靠武昌湖,让太慈有着丰富的山水景观资源。目前,太慈正在结合自身产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种植业、民宿旅游业以及加工制造业等。”
2020年,在太慈二房岭成立的一家农副产品配送公司,以种植、销售蔬菜农作物为经营主业。目前,吸纳本地就业约80人,多为5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该公司目前的客户主要包括海底捞、老乡鸡等。目前,公司正处迅速发展之中,大量本地留守人员,积极来到公司务工,一方面能顾及家里的各项事务,如带小孩;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贴补家用。据了解,目前员工薪酬大概每月2000-3000元,同时提供员工宿舍,以解决路程较远的员工住宿问题。春节期间,业务较为繁忙,每天对外销量约为5吨,三趟班车轮流对外配送、运输。
民宿旅游业是太慈探索的另一条路径。早在2016年,在太慈镇政府的支持下,龙悦山庄就在安九公路上落地建成,主打餐饮、休闲。2022年又增加了民宿项目,据山庄负责人介绍,目前山庄划地100多亩,种植了海棠、杨梅、樱桃等植物,同时设立了水上游乐园,主要吸纳周边100公里以内的人们到此旅游、采摘、休闲。目前这一生态综合体已渐入佳境,每年毛利能达到五六百万元,成为太慈镇的规上企业之一。
制造业是太慈开拓的另一个产业方向,2020年前后,太慈引入安徽迈思光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类眼镜,这也是支撑太慈打造“眼镜小镇”的核心企业之一。目前带动本地就业100多人,是太慈另一家归上企业。
发展壮大产业,是地方实现发展的核心前提。在太慈镇的一份官方规划文件中,也能感受到这种发展的紧迫感。其中提到,2023年要抓好的三件要事,第一条就是“产业培育”。
这几年,太慈也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积极联络各地资源与人才,主动推进产业搭建,促成企业落地。用上述一名政府工作人员的话来说,2023年及未来,太慈将立足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充分挖掘太慈镇有限存量资源,筑好“引凤巢”,当好“店小二”,为太慈企业发展壮大铺路搭桥。
一个安徽的普通小镇,正在以它独特的方式,在时代的浪潮之中,探索其发展之路。
特邀记者汪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