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市论坛 热点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一段画跋中的话,日后却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奉为圭臬的一种艺术观,以及倡导艺术创新的至理名言。然而,笔墨如何随时代?随什么样的时代?这“笔墨”是指狭义的中国画技法与形式,还是泛指中国画的精神与内涵?不同的解读使得中国画的面貌与走向居然大相径庭。我这里当然不是要谈中国画,而是想把石涛的绘画观念移植到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来。

文学与时代是极其复杂的存在,但文学与时代在思想与精神上并不是一种同构与同质的关系。文学既有可能与时代同步,也可能走在时代的前面,还有可能是落后甚至悖谬于时代。文学有先进与堕落之分,时代亦有光明与黑暗之别。在这种意义上,我觉得不能把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简单地理解为“跟随”时代,介入时代、表现时代以至于引领时代或许更接近石涛之本义。因此,文学批评在面对文学与时代的时候,既不能脱离文学而在时代精神上凌空蹈虚,亦不能够囿于文学而置时代精神于不顾,文学批评的艰难与复杂状态由此而生。

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我感觉很多批评家是食西方20 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而不化,导致与文学创作不同程度的错位。换言之,很多批评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到中国文学创作的进程中来。我理解的文学批评是独立于文学理论与超然客公众号 文学史的一种更富于文学本体意味的文体,它的位置是在文学创作的最前沿,它的价值在于直接参与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的进程,当然,它会给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提供最具现实意义的依据与互动的动力。20 世纪西方文论与批评方法所达到的高度是应当承认的,但一些批评家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的生搬硬套,一定程度上让近 20 余年的许多中国文学创作没能真正吸收它的非凡成果。这样讲并不是排斥对西方 20 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研究与借鉴,而是说,生搬硬套的结果只能使一些当代文学批评者在缺乏作家关注、没有读者参与的情况下自我狂欢或自娱自乐。亦可谓,批评未随时代。

石涛的另一句话是“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进一步延伸说,思想、精神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文学批评置作家鲜活的创作与时代的发展于不顾,而是囿于学术体制与学术规范,或沉浸在某一套理论批评体系与话语中不能自拔,这样的批评如何称得上“随时代”?

哈罗德·布鲁姆说,“想象性的文学处于真理和意义之间”,这就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阔的阐释空间。所谓“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引领作家与文学,积极参与文华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在与创作的互动中建构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理想与精神。文学批评如果不能够与所处的时代相融合,不能够用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参与时代精神与理想的建构,这样的文学批评肯定不是好的文学批评,更遑论伟大的文学批评。

(摘编自傅逸尘《“新笔记体批评”:“中式评论”的想象与建构》)

材料二:

文学批评必须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发言,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文学批评区别于.学理论和文学研究之所在。这一功能在文学批评的诸多维度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将它称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或“基石”也不为过。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批评几乎可以作为时代的文化、文学、思想、心理、社会发展风向标,有时甚至担当着塑造时代思潮范式和精神模型的功能,引领着时代美学的发展。对 20 世纪 80 年代批评家来说,“现实/时代的"吸引’”是他们学术研究的直接动因,“而们的研究,也成为对现实/时代的话语介入”。朦胧诗的批评实践在这一诗歌潮流的成型中起着重要作用,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不仅对诗歌美学逐层阐解,也敏锐地把握住了诗歌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的变化;现代派文学的美学观是在批评探讨中逐渐成熟的,在黄子平、许子东、李劼、李洁非的批评文本中,现代主义、现代意识、当代城市青年的精神轨迹被一一勾勒出来;先锋文学则在文学批评中棋逢对手,获得了比文本表层更为丰富和有深度的阐解,作家与批评家共同以智性和才华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也铭刻下了20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的时代特征。这些批评实践在不同的精神维度和升降处进行了标本式的勘察与处理,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的面相。

但是,在当下,我们却离文学批评的这一重要功能越来越远。我们今天面临的精神状况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当今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急剧转型的“大时代”。这个时代的触角全面地影响了社会和文化生产机制,文学批评却反向地呈现出了失语的状态,或者至少没有达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那种有效性和深入性。这个“失语”不是不发声--当下的批评生态可以说是多元的、活跃的、热闹的,而是指现在的批评实践无法为我们提供了解时代精神状况的经验性和复杂性的途径。那么,文学批评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回应这个丰盛的“大时代”,折射和提取出时代的精神肖像呢?

(摘编自曹霞《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

A.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的,文学批评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文学批评既要立足于作家、作品本身,也要彰显出时代精神。

B.文学批评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既可以引领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也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C.成功的文学批评,往往融入了作者对于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够引领文学思潮,促进文学发展,丰富文学的美学内涵。

D.文学批评处在文学创作最前沿,并直接参与文学创作进程,因而就传达时代精神而言,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容易被人接受。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但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文学批评的现实问题不尽相同。

B.文学批评既能影响作家对文学的理解以及个人文学作品的创作,又能影响到文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以及读者对文学的鉴赏。

C.时代精神的日趋复杂化,以及不断显现的文学批评生态的多元化、活跃性等,导致文学批评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

D.文学批评者传递、弘扬时代精神,一方面要关注现实,把握时代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融入作品,挖掘其先进精神因子。

A.白居易高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大旗,倡导“新乐府运动”,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引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

B.胡适曾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比如先秦时期的代表是诸子散文,唐宋时期代表则是唐诗宋词,明清时期却是小说戏曲。

C.鲁迅先生主张的“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的思想,成为当时进步文艺青年的座右铭,其作品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启蒙。

D.别林斯基在《致果戈理的信》中,批评果戈理的错误立场,抨击沙俄时代的黑暗现实,致使果戈理将其《死魂灵》第二部付之一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一块土地

贾平凹

这是他给我说的故事。

他那块地并不大,总共十八亩二分五,他们习惯说成十八亩地。

十八亩地很平整,西边有一条水渠,水渠一拐,朝别的地方去了,拐弯处长了棵梧桐树。他那时太小,只有两岁吧,关心着那棵梧桐树上会不会来凤凰。那时候,他的太爷还在,有一阵子太爷总是去十八亩地,从地北头走到地南头,再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太爷在地里走着就背了手,腿好像没了膝盖,直戳戳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从渠沿上走过的人说:阿爷,你咋天天都量地哩?

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掉了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了十八亩地。但在太爷三十岁的那一年,房子着了大火,把什么都烧成了灰,十八亩地就卖给了村里的马家,太爷还从此给人家吆马车。

太爷在用步子丈量着十八亩地,村子里正叮叮咣咣地敲锣鼓。锣鼓敲到谁家,谁家就拿一条红被面来挂彩。太爷说:土地改革了呀!

太爷在十八亩地里种了麦子。可是,麦子刚刚泛黄,太爷却死了。沙白村的坟地都是在村东那个堆料浆石的高岗子上的,只有太爷的坟埋在梧桐树下。

爷对十八亩地更是上心,种麦,种包谷,也种豌豆和芝麻,地堰砌得又细又直,地里的土疙瘩都揸得碎碎的。他亲眼看过爷在吃土,那是一个秋后,超然客公众号 麦苗还没有出来,爷领着他在地里走,爷一直鼻孔张大地

吸。他说爷你吸啥呢?爷说你没有闻到土气香吗?他闻不出来,爷就从地上捏了一把土,捏着捏着,竟把一小撮塞在嘴里嚼起来了,吓了他一跳。

他说:爷是蚯蚓。爷赫赫地笑了,说:蚯蚓?啊,蚯蚓,爷是蚯蚓。

后来,爷就当了村长。当了村长,就走方字步,在村道里走,人人见了都问候。爷怎样经管着村子,他不甚清楚,但在爷当村长的几年里,沙白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是过了两年吧,村里又是敲锣打鼓。婆问爷:咋又敲锣鼓哩?爷说:社会又变呀,要

地呀。这就是成立了人民公社。

村子里架起了高音喇叭,整天在说着人民公社好。但是爷不久就病了,汤米不进。侧睡了一个月,到了初秋,爷突然精神好些,要家里人搀着去十八亩地,家里人搀着他到梧桐

下。爷说:哦,芝麻开花了。头一歪,咽了气。

爷死后没有埋在十八亩地里,因为十八亩地已经不属于他家的地了。

这期间发生了多少事啊,他娘死了,他爹摔断过腿,他又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又在一报社上班。

他再一次回到沙白村,把辞退工作准备经商的想法说给爹。他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天他家的院子里涌了好多人。院子人说:征地啦,征地啦!

那个晚上,沙白村人都在高兴,这地一征,他们终于不再是农民了,而且每家还领到了一大笔补贴费,就筹划着该怎么使用这些钱了,他爹却在屋里喝闷酒,喝了半瓶子,喝得一脸的汗都是油。

爹问:你爹真的也不是农民了?他说:当然不是农民了。爹却说咱到十八亩地去。

他能理解爹的心情,以前分了地,又收了地,地还在沙白村,天天都能看到,现在却要离开沙白村,十八亩地说不定做什么用场,就再也没有了呀。他陪爹去了十八亩地,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走了七八个来回,爹的腿一软就跪在地上磕头。他不知道爹是给十八亩地磕头哩,还是给埋在十八亩地里的太爷磕头。

爹离开了沙白村,搬住到了城西南角新建的小区。他不能陪爹呀,因为他的公司经营外贸生意,生意又非常好,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也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

城市发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着。原先20万一亩征去的土地,地价开始成了 400 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墅。还未开发的那些地方,都用围墙圈着,过一段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当然,每次拍卖会他都去参加的,每次参加了都铩羽而归。但当又一次召开拍卖会,拍卖的是沙白村那一片面积,他竭力竞争,他的实力不可能拿下整个沙白村,却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的开发权。

他说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的,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会在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次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革着,去演绎了几代人的命运啊!

他说完故事,我让他带我去十八亩地看看。十八亩地果然还被围墙围着,地很平,没有庄稼,长着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蒿草。突然,地的南头嘎喇喇一声,飞起了一只鸟,我们即认出那是野鸡。怎么会有野鸡?野鸡是能飞的,但它飞不高也飞不远,围墙之外都是楼房它是从哪儿来的?我们都疑惑了。

他却突然一愣,说:这是不是我太爷的魂?!

他这话是把我吓了一跳,但我绝不会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只是担心这十八亩地很快京要被铲草掘土,建起高楼了,那野鸡还能生存多少日子呢?

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

(有删改)

文本二:

在《一块土地》中,贾平凹孤独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深切地注视变化中的乡土中国面临的困境,有黍离麦秀之情怀。叙事简洁,行文朴拙,谦抑隐忍,个体与历史、现实间的精神纠葛得到了满怀敬意的表现。

(2010 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一块土地》授奖词)

A.文中对太爷背手量地的行为描写,虽寥寥数语却生动传神,饶有趣味,使其形象具有鲜明特点。

B.文中“梧桐树”不止一次出现,使得行文前后照应,凸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顽强的生命力。

C.爹跪在土地上磕头之举,既有对土地的难舍之情,也不乏失去土地的深深遗憾,可谓意味深长。

D.文末聚焦在商品经济时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经营使用变化给农民带来的深远影响,发人深思。

A.从全文看,“爷吃土”的行为虽有悖于生活常理,却符合人物的情感逻辑。

B.“他”惊讶于爷的吃土行为,是基于儿童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浅层认知。

C.“他”将爷比做蚯蚓,爷笑着承认,表现了爷对自己农民身份的深度认同。

D.说明了爷对土地感情之深超越家族的其他人,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帝①入东竹殿,命人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谢答仁、朱买臣谏曰:“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约。”帝不便走马,曰:“事必无成,只增辱耳!”答仁求自扶,帝以问王褒,褒曰:“答仁,侯景之党,岂足可信!”答仁又请守子城②,收兵可得五千人,帝然之。既而召王褒谋之,以为不可。答仁请入不得,欧血而去。于谨③征太子为质,帝使王褒送之。谨子以褒善书,给之纸笔,褒乃书曰:“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有顷,黄门郎裴政犯门而出。帝遂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衣出东门。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梁王(萧)使铁骑拥帝入营,甚为所诘辱。乙卯,于谨令长孙俭入据金城。帝给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俭乃将帝入城。帝因述见辱之状,谓俭曰:“向聊相绐,欲言此耳,岂有天子自埋金乎!”

帝性残忍,且惩高祖宽纵之弊,故为政尚严。及魏师围城,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请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悉令掊杀之,事未成而城陷。

世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作文章,援笔立就。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梁元帝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一555年在位),死后追尊为元帝,庙号世祖。②子城:指月城、瓮城等附着于大城的小城。③于谨:时为西魏柱国大将军,封常山公。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则与耽酒渔色,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梁元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B.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C.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D.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门郎,官名,即黄门侍郎,指给事于宫门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如“授之于有司”的“有司”。

C.骈丽,亦作“骈俪”,对偶文句;也指骈体文,形式要求严格,多用偶句,讲求对仗。

D.训典,上古典籍晦涩难懂,专门有人对其字义、用典等进行注释训诂,故称之为训典。

12.下列对《资治通鉴》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帝面对危机,斗志全无。魏军围城,他首先乱了心神,焚烧藏书,砍折宝剑;面对谢答仁的积极请战,表现得没有主见。

B.元帝用人失察,偏信王褒。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当人质,于谨之子要求王褒当面展示书法,王褒自称“家奴”,以表忠心。

C.元帝生性残忍,为政严苛。他崇尚严酷,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甚至在魏军围城时,下令处死狱中数千名死囚。

D.元帝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常命左右昼夜不停地在身边读书,即使在熟睡中,若有人读错或欺骗他,他也会马上惊醒过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因述餐见辱之状,谓俭曰:“向聊相绐,欲言此耳,岂有天子自埋金乎!”(4分

(2)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4分)

14.王夫之认为梁元帝读书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①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注】①上人:唐人称僧人为上人。②道门:佛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两句将嘉陵江水跟大禹治水传说结合起来,赋予其神奇的色彩,气势雄伟。

B.三、四两句写作者夜宿山门店却因水声喧闹而难以成眠,自然引出对禅理的阐发。

C.五、六句陈述自然现象,意在借水石的清静无声暗示深上人淡泊名利的品德追求。

D.“雷转空山惊”照应了“泄”“喧”等词语,“雷”字使声音具体化,有感染力。

16.前人认为这首诗“淡而有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时代变迁,国家兴亡,总与形形色色的人事息息相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① ”交代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欧阳修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 ② ’说明因伶人而害己误国。

(2)曹操《短歌行》中的“ ③ , ④ ?”两句运用比喻,既显示了诗人景仰渴慕贤才之迫切,又暗寓了贤才难求之痛苦。

(3)“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成为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如李白《蜀道难》中的“ ⑤ ” ,衬出蜀道上山峰之高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用“ ⑥ ”写震动山谷的巨大声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社交平台极简的产品设计所带来的便捷,超乎我们想象。微信公众号点亮“在看”就是一种表态,微博只需两步操作就能“快转”一条推文,知乎一个按键就能“赞同”或“反对一篇洋洋洒洒的回答。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进步。表达想法,只需点赞、转发。似乎总有那么一篇文章,能_①_地表达你的想法。可是仔细想想,难道没有什么问题吗?那真的是你的想法吗?

其实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伴随着社交步骤一同简化的,还有我们思维过程。 ,我们是不是就很容易习惯性停止思考,而丧失了判断事实、分析逻辑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呢?

那么问题来了:在用点赞代替思考的舆论场中,我们要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_③ 中,我们又如何做到不随波逐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或许你可以尝试写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当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和破居方法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调动批判性思考能力,倒逼自己输入更多增量信息,积累新的思模型,锤炼鲜活的语言文字。而这些,正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所需要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交替使用“你”和“我们”,有何好处?(4分)

20.循循善诱是说服人们改变固有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好方法,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这一方法的运用。(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钱锺书《围城》里比喻确实很多,但总脱不了抖机灵和掉书袋。比如很有名的这段: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 ”。

两个比喻,正是前一个“抖机灵”,后一个“掉书袋”。他的比喻都是抛出喻体,叫人先摸不着头脑一番;然后才告知本喻体的相通处,博得哈哈众乐。

优秀的比喻带来“美”和“惊奇”,而正是“惊奇”让文本富有新鲜感。那么惊奇如何达成?一言以蔽之,远距联想。超然客公众号 即本体和喻体或反差鲜明或毫不相干,却居然被作者给牵到一起来了,而且居然还挺合适的。这也正是所谓的“意料之外之外,情理之中之中”。要想达到惊奇, ,沉潜其中,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才能像那些厉害的作者一样,把生活中很多自然的物态、人间的景象存储为我们的底层记忆。

比喻的最高境界,即通篇比喻,反复渲染一种情绪,共同烘托一种氛围。这已经不是某一个或两个比喻对于主题和氛围的点染了,而是大范围、大面积地运用统一风格的意象。这种操作,难度一下子增大了。因为_③ ,又要数量众多的比喻之间彼此配合,应和。

21.下列句子中的逗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用法最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她依然拿着针缝着那个破洞,细细地,密密地。

B.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C.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D.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时代,学期,水平,诊断,试题,学年,批评,语文,烟台,学业,测评盘点,元帝,文学,白马寺,太爷,沙白村

扬州城市论坛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时代,学期,水平,诊断,试题,学年,批评,语文,烟台,学业,测评盘点,元帝,文学,白马寺,太爷,沙白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时代,学期,水平,诊断,试题,学年,批评,语文,烟台,学业,测评盘点,元帝,文学,白马寺,太爷,沙白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