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市论坛 热点 家长辅导作业时生气“贴标签” 会让孩子学习兴趣“打折扣”

家长辅导作业时生气“贴标签” 会让孩子学习兴趣“打折扣”

福建省石狮市,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玩抛手绢的游戏。 新华社发

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与孩子们一起体验航天主题亲子科创作品。 新华社发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强调家校协同的重要性。

要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家校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中,家校沟通会遇到各种问题:家长和老师自说自话、无效沟通,或家长觉得“把孩子交给学校就行了”,家校矛盾发生的情况也不少见。

如何让良性的家校沟通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家长要学会哪些方法?对此,南都独家专访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德育副校长刘轶宁,她认为想要达成高质量的家校沟通,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敏感地抓住学生的一些表现和反馈,发现具体的问题,以便带着困惑更有针对性地和老师交流。对于家长怎么处理孩子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在辅导作业时如何控制情绪、进入小学前家庭该做哪些准备等问题,刘轶宁也给出了详细建议。

当孩子和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家长不妨往后退一步。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

对下一代,不能只有一个标准:学习好,或者说评价孩子时,不是成年人视角里的好才是真正的好,现在的社会、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都越来越多元化,我觉得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是不可限量的。

——刘轶宁

01

家校沟通

建议每学期跟老师详谈两三次,家庭变故要及时告知

南都:有些家长觉得“学校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这是一种误区吗?建议家长什么情况下和老师主动联系?

刘轶宁:我能理解家长的想法,可能部分家长对老师的印象,还停留在自己儿时的记忆中,觉得老师是严厉的,只有特殊情况下才会找家长。但我们建议,家长要经常跟老师沟通。

首先是日常沟通,比如放学时接孩子,看到孩子的状态后,可以借机跟老师聊一聊,这时双方在一个亲近自然的状态下,也能真实、及时地反馈孩子的表现。

另外,我建议家长每学期能够主动跟老师沟通两三次,交谈的内容可以是孩子最近的变化、在家里有什么成长,或者家长有哪些困惑、出现了什么亲子的小矛盾等等。

这类沟通,家长最好提前跟老师预约一下时间,双方有目的、有共识地去讨论,能够让老师和家长迅速达成一个共同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去有策略地制定一些适合孩子的计划,这样的家校沟通是有效的,而且对孩子的帮助会特别大。

另外,如果家庭发生了特殊情况,比如出现变故,有环境、人员的变化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微妙的影响,类似情况最好及时告知老师,这样老师在组织集体活动或开展教学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比如借助某一篇课文点拨一下,或者尽可能规避可能会引发他尴尬的地方,从而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南都:现在有微信等通讯工具,家长其实有更多渠道能联系到老师。

刘轶宁:对,比如微信群等工具,让家校沟通更方便了,也让老师统计信息、发送通知时,更快速、便捷了。但是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沟通的尺度和界限难以把握,我们建议家长有问题或困惑,私信和老师单独交流,另外家长最好在早上7点到晚上22点之间跟老师沟通,给彼此保留一些私人空间。另外,老师大部分时候和孩子们在一起,有时不能及时地回复消息,家长也要体谅。

02

同学冲突

孩子们在学校出现矛盾,家长不妨后退一步

南都:当孩子在学校和同伴发生了冲突,建议家长如何理性、妥善解决?

刘轶宁: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先照顾自己孩子的情绪。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要始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其次,家长如果找其他学生或家长反复求证,得到的信息仍是零散的、片面的,因为孩子在描述某件事的时候,他们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凭着自己的印象和记忆去表达,不一定能如实地还原事实。

我们建议家长最好先跟老师去沟通一下,看看老师了解到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他的处理意见是什么,他建议如何调解这个矛盾。我们沟通时,双方应该是坦诚的、平等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而不是咄咄逼人的,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和同学之间,确实产生了矛盾,我建议家长不妨往后退一步,我们常说一句话,“大人不能站在孩子和问题中间”,意思就是,如果父母替孩子解决了所有问题,他就无法学会自己处理事情。当孩子之间有了小矛盾,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想想该怎么做,想想如何修复他和伙伴的关系。

有的时候,家长还在担心忧虑,结果孩子第二天回来就可能说“我俩已经和好了”,所以家长在了解事实之前,先不要把孩子之间的矛盾无限放大,可以试着引导孩子学会和小伙伴相互体谅、尊重,友好地与他人交往。

另外,如果孩子经常与他人产生矛盾,家长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举止或教育方法,是不是曾经鼓励过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或者是否有的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会带着脏字,让孩子也习得了等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光是孩子,家长也应该调整自己的行为。

03

幼小衔接

孩子放学回家,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南都: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会有哪些不同?建议幼小衔接时,家长和孩子做哪些准备?

刘轶宁: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培养孩子逐渐自主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也是孩子慢慢实现独立、走向成熟、进入社会的一个过程。

现实中,在幼小衔接的阶段,有的家长喜欢在认字、拼音、数学等方面,给孩子很多的指导,我觉得家长其实可以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向生活技能的培养,让孩子学会最基础的自我照顾。

家长不妨想想,他喝水能不能自己拧开壶盖?穿衣服时会不会拉拉链?能自己穿鞋吗?上课时想去洗手间,敢不敢举手?家里最好先帮助孩子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不要小看这些生活技能,实际上它能极大地帮孩子减缓进入陌生环境时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另外,孩子准备或刚入一年级时,家长要在心理上做一个小小的断舍离。当孩子刚进入小学,家长肯定会焦虑,一天见不到孩子,放学见到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我觉得这非常重要。

有的家长会问“今天老师有没有批评你?”有的家长则会问“今天你又认识哪些好伙伴了?”这其实反映了家长是从负面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一天的学习,还是从积极阳光的角度正向引导他去适应集体生活。

我们建议家长多问问:“你和小伙伴相处时有没有快乐的事?”“今天老师对你的哪些方面提出了肯定和赞扬?”并在家庭中也给予孩子肯定,鼓励他在校园生活里,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这样促进孩子比较快速地抱着愉快的心情、乐观向上地融入学校生活中。这种好学求知、乐于交往的状态,能为他今后的学习、成长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04

亲子矛盾

家长辅导作业情绪失控,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学习兴趣

南都:不少家长反映在辅导作业时容易情绪失控,甚至引发亲子矛盾,对这些可以给家长什么建议?

刘轶宁: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得逐一分析情况。首先,建议家长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用成年人的理解能力去要求孩子。你不能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去指导一个不具备基础的孩子,还要求他迅速理解到你所掌握的程度,然后迅速作出反应,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客观且不现实的要求。

第二个想给家长的建议是,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发觉自己的情绪已经到了临界点,不可控了,家长要离开孩子的房间,或者至少退到手够不到孩子的位置,以免和孩子有身体接触,给孩子留下“学习是不愉快的”印象,这会让他对学习的兴趣打折扣。当父母情绪激动的时候,不仅要管住自己的手脚,也要管住自己的嘴,“你怎么没脑子”“这事说了多少遍了,你太粗心了”,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就是父母给他贴的标签,即使事后你告诉他“刚刚爸爸、妈妈只是一时气愤,我还是爱你的”,这些说出口的话,也收不回来了。要知道,孩子需要花很长时间的行动、心理建设,才能抹去这些烙印,相信自己不是个“笨孩子”。

辅导作业时遇到问题,与其去吼孩子,气得自己都要吃药了,不如去学会分析,孩子为什么不会这道题,是因为学习习惯、专注力,还是那些知识超出了他的能力接受范围?分析清楚原因之后,再对症下药。

如果是因为学习习惯导致的,可以跟老师沟通,找一些培养孩子某一方面学习习惯的小技巧、小方法;如果的确孩子发育晚一些,现在学的知识超出他的接受能力,那我们就要把要求降低一点,降低自己对孩子学业方面的过高期待,为他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蹦一蹦就够得到的学习小目标。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可发展的、有期待的、能够获得表扬和肯定的,孩子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的话,假以时日,他会自己积蓄出力量,一定会有变化出现。

南都:制定适合孩子的目标很重要,是否很多家长的焦虑,是因为和别人比较产生的?

刘轶宁:是的,家长需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有的现在快一点,有的以后快一点,而且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关键点和关键期,家长要陪伴孩子去找到他的关键点,发现他的特长,开启他的潜力,然后在他的关键成长期,给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自己的内心是温暖的,对于学业是有渴求的,对于伙伴是有向往的,我觉得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到孩子。

我们老师在这方面会有一些先天优势,因为他面对一个班4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身上的特性是放大的,但家长的眼前只有一个孩子,可能反而不好找到孩子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听一听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从这个评价当中,找到孩子最值得肯定的闪光点,然后把这一点无限去放大,去表扬他、赞美他,让孩子先在这一点上,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样孩子在某一方面发展得更好,家长也不会过于焦虑。

每个孩子都必然会有一个长项在身上,如果父母还没发现,你要离他更近一些。我们老师每天跟孩子在一起,会发现其实再调皮的孩子,你去挖掘他的行为动机时,都会找到一个特别可爱的原因和理由,这是我的感受。

我坚信,只要给他机会,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他最想成为的那个人,对下一代,不能只有一个标准:学习好,或者说评价孩子时,不是成年人视角里的好才是真正的好,现在的社会、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都越来越多元化,我觉得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是不可限量的。

联合推荐

教育部监管司

全国妇联家儿部

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

宋庆龄基金会办公室

南都北京新闻中心出品

统筹:程姝雯 陈成效 贺蓓

执行统筹:宋凌燕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森 莫倩如 蒋小天 吴斌 郭若梅 刘嫚 伊凯文 张明悦

导播:林经武 彭雨欣 李鹤鸣 马青

设计:李蓓 实习生 危欣 刘超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家长,兴趣,刘轶宁,沟通,辅导,作业,建议,问题,南都,孩子,原创新闻,家校,家长,刘轶宁,老师,孩子

扬州城市论坛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家长,兴趣,刘轶宁,沟通,辅导,作业,建议,问题,南都,孩子,原创新闻,家校,家长,刘轶宁,老师,孩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家长,兴趣,刘轶宁,沟通,辅导,作业,建议,问题,南都,孩子,原创新闻,家校,家长,刘轶宁,老师,孩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