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市论坛 热点 读育儿书,听育儿课,为什么感觉越来越不会带娃了?

读育儿书,听育儿课,为什么感觉越来越不会带娃了?

文|诚言呈语

笔者的家属之前并不是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但是自从有了孩子后,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会经常买一些育儿书籍去读,也包括知名讲师的育儿讲座。

在孩子出生后的前3年中,不少育儿难题都可以从书中得到有效的解答。而家属这种对孩子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曾经缺乏育儿知识,生怕不经意间就用“锄头来凿一块美玉”的我,深感欣慰。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问题似乎越来越无法从书中找到正确答案。而且看得越多,越不知道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经历了很多次的尝试无果之后,经常会听到她说:“我明明在用心地学习科学育儿的方法,为什么感觉越来越不会带娃了呢?”。

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和家属也曾经尝试过育儿达人们的套路,这些套路的脑洞之大、画风之清奇,让人跃跃欲试。

但是她很快就会发现,这些套路有没有用,完全取决于心情。准确地说,是取决于孩子的心情,和套路无关。

孩子为什么就不能愉快地按育儿书上的套路来呢?是套路有问题,还是孩子有问题?

经过了N次失败之后,家属无奈地感叹:也许世界上最没用的路,就是育儿的套路。

在家属抱怨科学育儿的书籍和讲座无用时,相信有不少宝妈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chǔn)子(shì)

去年10月,笔者4岁的孩子突然变得非常抗拒洗澡,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家属只能尽量加快速度,速战速决。结果每次洗澡都会把整个浴室弄得像个大型翻车现场一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习惯性地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孩子抗拒洗澡的真正原因。

儿童心理学博士陈忻说过,她的孩子曾经不敢洗澡,是因为看到排水孔像漩涡一样吸水,孩子对“大小”没有明确的概念,害怕自己也被一起吸进去。

仔细检查了于是的排水孔后,感觉排水孔并不大,而且完全被遮住。而且排水通畅,根本不会形成积水,更不会产生明显的漩涡。

心理学家艾曼纽尔里贡认为,孩子拒绝洗澡,是孩子第一次出现"人格危机"。通常情况下,这种危机出现在孩子洗澡或者洗头的时候。在人格危机中,孩子会变得不信任别人。通过反对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借此来保护自己。

正常情况下,只有孩子在受到过冷水或热水的伤害,并且记住这些痛苦的感受后,才会出现这种反应。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孩子并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

孩子抗拒洗澡的情况持续了接近一个月,正当我和家属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孩子突然又恢复正常了。原因很简单:怕冷。

10月份的华北还没到供暖季,夜间温度比较低。但是作为成年人来说,并不会觉得室内冷,洗澡时也没有使用浴霸。但是我们都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总以为他之前说洗澡太冷是为不想洗澡找的借口。

当然,在这里并没有讽刺育儿专家的意思。反而是很多家长非常容易在学到了很多育儿知识之后,陷入理论的怪圈,无法自拔。在考虑问题时,第一反应由总是去对标某一条育儿经验,而不是客观地站在常识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很多时候,育儿并不一定要上纲上线。

彼之蜜糖,为何成了汝之砒霜

上月末,有一则《北大新生母亲高价传授育儿经》的新闻备受关注。9980元的包年价格着实不低,但仍有不少家长趋之若鹜,前来“取经”。

这位授课的植竣妈妈究竟能否有效地传授育儿经验,是否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反响,我们暂且不谈。但是对于类似的学习取经,包括通过其他媒介得到的经验之谈,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注意防止陷入“幸存者偏差”的误区之中。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看到了事情通过筛选后呈现出的结果,而忽略了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信息。幸存者偏差告诉我们,我们取得信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毕竟死人不会说话),所以这些信息可能和真实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

孩子考入北大是既成事实,但她的妈妈是否具备“北大级别”的育儿水平呢?这很难下定论。而通过这类学习是否能让自己的育儿水平得到提升呢?这也很难说。

孩子高考成绩优异,反应了高中三年卓越的学习能力。但是高中学习之前的15年,是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性格心态的必经过程,这对最终的结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忽略了这些重要的问题,只看到孩子考入了北大的结果,那么缴费学习的家长,就很容易陷入到“幸存者偏差”的误区,在效仿失败后,感到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自己的孩子。

科学育儿,不一定是你所认为的“科学”

“科学”是个被大众奉为真理的词汇,通常被视为权威。而“科学育儿”是近年来备受追捧的育儿理念。但在追求“科学”的同时,不少家长可能对育儿中的“科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科学体系按照分类,有三大支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是整个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过程的实质,进而参透客观存在的规律,并且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比如物理学、化学等。人文科学源自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以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思维科学是研究思维活动规律和形式的科学。与儿童成长有关的有社会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比如心理学等。

一直以来,关于育儿究竟属于哪一个科学门类总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属于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以“定律”为参照标准,而其他科学则以“规律”为准则。定律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规律往往因为人的意志不同而具有弹性,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方式的延伸和拓展。

所以,科学育儿并不是像自然科学一样非黑即白,而是旨在揭示一般性规律。想要解决不同孩子的同一个问题,往往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法,没有统一标准。如果刻意地效仿,那么无异于和前段时间沦为笑柄的“公式相声”一样,与其说“公式”能够掌握观众的笑点,还不如说这种概念的本身更值得一笑。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笔者的家属可以通过育儿书籍的经验,解决了孩子3岁前的大多数问题(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属于自然科学),但在孩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意识后(性格、品行、习惯、思维逻辑等,属于非自然科学),育儿理论却屡屡碰壁。

育儿,唯一有解的“N元一次方程”

“经验靠不住,理论用不上”。看完以上内容,您可能会对学习育儿知识的对错感到更加迷茫,但实际上大可不必。

如果把孩子的优秀作为结果,其他因素作为未知数的话,那么育儿这道“题”,反而是一道有解的N元一次方程。

X+Y+Z+A+C…=λ

把λ作为孩子优秀成长的结果,那么前面的未知数就是刻苦、品行、道德、意志、家庭环境…

而决定这些未知数的,是家长的陪伴、理解、沟通、尊重、引导…

由此可见,家长才是孩子如何取得成功这道方程式的唯一解题人。

如何让一连串的未知数得出同一个结果,取决于家长是否能够懂得孩子的通性,合理引导;是否能够了解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虽然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同,但是在家长及时补足孩子短板、引导特长发挥的情况下,最终都会殊途同归。

相比于时髦的育儿新理念来说,“从孩子的真实情况出发”显得过于老掉牙,但这真不是废话。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新思路,不如扎根于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的核心需求。

学习育儿,应明“道”、优“术”

不照搬育儿方法,并不代表不应该学习育儿知识。相反,学习育儿知识是每位负责任的家长的必修课。需要注意的是,别人的育儿经验获得成功,是观察并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之后,运用储备的育儿知识选择了最佳的教育方案。所以,认为别人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己没有帮助的家长,大多数情况下是只学了别人的“术”,而没有领悟到其中的“道”。

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孙子兵法》

育儿之道,是教育理念、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所谓“明道”,是要加强自身育儿知识、理念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育儿能力。从这方面来说,学习育儿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

育儿之术,是在参透了正确的育儿之道后,根据孩子的客观情况,思考应对的方法和策略。所谓“优术”,常常会表现为我们经常听到的“育儿技巧”。

育儿的方法建立在育儿的理念之上,不同的理念会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没有考虑孩子的客观情况,盲目地效仿所谓的技巧,往往会掩盖了孩子真实的需求,治标不治本。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别人的经验对自己不适用了。

所以,学习育儿知识非常必要,这是建立和改进自己育儿方法的基础。而学习之后,一定要参透本质,融入孩子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有效地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工成型”。

结语:博采众长,家长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育儿专家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接触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除了学习正确的育儿知识之外,家长们还应该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身的修养,在品德和学识上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最能洞察孩子需求的,也是父母。真正的育儿专家也许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每位父母,可能就是自己孩子最好的育儿专家。

『诚言呈语』从父亲的视角解读育儿难题。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期待您的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家长,育儿,套路,家属,偏差,感觉,问题,科学,幸存者,孩子,观点评论,家属,自然科学,科学,幸存者,孩子

扬州城市论坛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家长,育儿,套路,家属,偏差,感觉,问题,科学,幸存者,孩子,观点评论,家属,自然科学,科学,幸存者,孩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家长,育儿,套路,家属,偏差,感觉,问题,科学,幸存者,孩子,观点评论,家属,自然科学,科学,幸存者,孩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